黑夜裡,我找不到夢鄉
我常在個別諮商、企業紓壓工作坊、心理相關講座時,聽到關於睡眠的困擾,這讓我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睡神。在古希臘神話中,黑夜女神有兩個雙胞胎兒子,一個是「睡神」,另一個是「死神」。睡神修普諾斯有一雙翅膀,當黑夜母親尼克斯使人間大地陷入黑夜時,修普諾斯會敲打魔棒或扇動翅膀來施展魔力讓人們入睡,連眾神之王宙斯也逃不過他的魔力。除了掌管睡眠,祂同時還主管快樂和自在。
古希臘人認為能夠安穩睡覺才是真正快樂自在,不能入眠的人則是痛苦或即將面臨死亡的。睡神施予和護衛著人們的身心健康;死神則是象徵著仇恨和生命的終結者。人們很容易把睡眠和死亡聯想在一起,睡著時候的樣子跟死去的模樣非常相似,睡神和死神這對孿生兄弟的傳說融合史前文明被神化以後的發展史,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種種解釋;也反映出人類對於自身世界以外的想像及信仰,與在心理上的糾結矛盾。睡眠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實在也讓我們無法輕忽。
我向睡神招手,但沒有得到回應
根據 2017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超過10%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也就是每9~10人中就有1位會遭遇睡不好的狀況,而且失眠比例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調查結果也顯示女性的睡眠困擾高於男性,高齡者失眠比率明顯增加。女性睡眠困擾高於男性,可能和女性生理期、懷孕、更年期的生理及荷爾蒙變化有關,加上女性常是主要家務管理者,並身負帶養小孩的責任。高齡者可能正介於事業巔峰或屆退休年齡,還有生理功能退化的影響,壓力與疾病等因素皆是可能原因。
失眠症狀大致可以區分為四種類型,首先是入睡困難:不論白天或夜晚都擔心會失眠,這樣的朋友平常便容易焦慮緊張、坐立不安;決定「早點去睡覺,躺著休息也好」,結果常胡思亂想,愈躺愈緊張,怎樣也睡不著,焦慮症患者常有這類的睡眠障礙。二是難以維持睡眠:這類朋友通常睡眠很淺,有些微聲響或光線就會醒來,淺眠導致一整夜睡睡醒醒。三是睡眠品質不佳:會主觀地認為睡不好、不能熟睡、一直做夢,或是雖然有睡,睡醒起床後卻仍然覺得疲累,沒有精神。四是過早醒來:這類朋友常會半夜醒來後輾轉反側,難再度入睡,此現象常會在憂鬱症患者身上看到,必須留意,一開始可能單純以為自己是早起,想不到長久下來每天的睡眠時間都不夠。
從2015年調查中得知,有23.5%失眠者有使用助眠藥物的經驗,鎮靜安眠藥使用狀況從2016年8.53億顆,到2018年增加到9.18億顆,由此可推估國人平均每人每年服用39顆鎮靜安眠藥,且呈現增長趨勢。很多年前我在精神科病房和門診實習的時候,目睹民眾因各自的需求,會要求醫師如何開藥;現實生活中民眾自行購買或服用親友安眠藥的狀況也並不少見。安眠藥的需求普遍且大量,整個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不斐,甚至曾聽醫師說,如果出去自行開業,只要標榜失眠門診,業務量就夠了。
實際上,64.5%的失眠者自己也對使用藥物助眠,有負面看法;不論是否曾服用過藥物,有8成以上的民眾擔心藥物成癮,以及藥物對肝臟、腎臟造成的負擔,也有超過5成民眾覺得使用藥物認知功能會受到影響,並導致隔天感到昏沉。就藥物治療上來看,是否能夠依照醫囑來服藥,以及使用時是否帶著擔心與懷疑的心態,肯定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睡神的殿堂不在外面,在你裡面!
我們的主觀認知,也就是如何解讀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往往決定了自己的情緒和行動。每個人造成失眠的原因可能都不同,若把睡眠障礙歸因於簡單、固定的特定原因,形成堅信不疑的觀念,反而可能讓自己對治療有著錯誤的認知、因為害怕而裹足不前,而加強症狀,使治療的困難度增加。
舉例來說,很多人認為睡眠障礙都是因為外在壓力引起,而將壓力當成是最大、唯一的導火線,認為只要將外在壓力排除,或是不去觸碰,自然能夠不藥而癒。此種過於簡化的認知方式,有時反而造成治療上的延誤。事實上,睡眠障礙的成因並非如此單純,關係著飲食、習慣、身體變化、呼吸方式、關係品質和如何解讀當下所發生的事情等,彼此相互影響,具相當的複雜性。
換句話說,失眠是一個現象,是一連串行為、情緒和想法交替作用下的結果。如果只針對最表層的症狀做處理,就像是哪裡失火,就往哪裡滅火,但底層仍不斷在悶燒,一旦各種條件具足的時候便又會冒出新的火苗-再次失眠。
我們的主觀認知,也就是如何解讀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往往決定了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再者,把睡眠障礙標籤化,即有許多自己堅信不疑的觀念,可能讓自己對治療有著錯誤的認知,因為害怕而裹足不前,反而加強症狀,使治療的困難度增加。
你知道睡覺也有階段性嗎?
你是否也曾經主觀認為「睡得好就是能夠睡得著」,「昨夜我都在做夢,都沒有睡」?我們先來了解整晚睡眠的週期變化:
第一階段是入睡期︰閉上眼睛後讓自己逐漸進入平穩放鬆的狀態,介於半夢半醒之間。此時呼吸有規律,脈搏均勻、皮膚因流汗而顯濕潤、四肢肌肉放鬆、姿勢變化減少。
第二階段是淺睡期︰眼球快速轉動、呼吸轉為斷續不規律、肢體肌肉雖然放鬆但偶爾會有手指、嘴角抽動現象,可能做片斷的夢,眼球會慢慢地由一邊轉向另一邊。
第三階段是由淺睡期進入熟睡期︰呈現慢波睡眠,腦部仍然持續活動著,此時身體極度放鬆,體溫及血壓開始下降。此階段的睡眠進入深度睡眠,我們的感官對外界刺激的知覺降至最低,不容易被喚醒。
第四階段是熟睡期︰身體極度放鬆,處於癱軟狀態,進入快速動眼期,此時大腦神經元活動程度和清醒時相當。若是這時候被喚醒的人,常會說剛剛正在做夢,有比較深刻的夢境記憶與感受,而尿床及夢遊都出現在此期。
以上四個階段為一個週期,歷時約90~120分鐘,如此週而復始。整晚睡眠就在平穩與變動狀態中交替呈現4至5個週期。在睡眠的前半夜,有較多的慢波睡眠,讓身體休息放鬆;而半夜和清晨時則有較多的快速動眼期,來進行情緒的處理和記憶的去蕪存菁。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睡眠周期也會發生變化。
一些迷思會讓你與一夜好眠擦身而過
「昨天晚上我都在做夢,都沒有睡」,這句話是非常主觀的認定,但其實做夢本身就是睡眠的一部份。另一方面,睡得著不見得會睡得好,心情是否安定,身體能否放鬆會直接對應到睡眠的品質。若從身體肌肉和腦神經放鬆的層面來談,現代人很多其實都沒有真正體驗到放鬆的感覺,若沒有親身經驗和長時間的練習,往往都是身體仍處肌肉緊繃而不自知,例如睡眠中牙關處於緊咬、有磨牙或打呼現象。
此外,睡眠障礙也跟身體大有關係,舌根和上喉嚨都是脂肪,如果脂肪比例過高,肌肉就會受到擠壓,造成鼻道或喉部上呼吸道阻塞。當呼吸道持續一段時間都無法通暢,阻力過高就必須增加呼吸的驅動力來維持正常氣流量。嚴重者會導致睡眠時長期的缺氧,影響到白天的精神及衍生出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最嚴重的是中風。說到這裡,你是否也了解到,想要睡得好,解決失眠,其實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就會造成長期失眠。
改善失眠先從起床開始
一個人的身心靈健康與飲食、作息習慣、生理發展、呼吸方式、關係品質等,息息相關,任一方面過與不足,皆會導致整體的失衡。每天早晨鬧鐘響的時候,如果你需要按貪睡鈕、想繼續賴床,你可能就是睡眠不足。而你也不會因為再多休息幾分鐘,而變得更有活力,這樣是否了解了睡眠的重要性呢?
如果想要一夜好眠,跟著日月運行的自然作息是最好的,但現代人還有輪班、夜班等狀況,不見得可以晚上睡覺;甚至對許多晚睡的現代人來說,上床睡覺的時間是一個巨大的障礙。那麼,不妨先從起床開始吧:維持規律且固定的時間起床,喚醒自己的方式可以先打開燈光(如果室內是暗的),在床上做些輕度的伸展運動,讓自己溫和地醒過來。然後逐步辨識出自己生活中,造成失眠的原因,這時慢慢更新自我的身心程式設定,適時的讓自己放鬆,許多時候過度執著只會適得其反,如此我們就能與一夜好眠越走越近。
參考資料:
2015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
2017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
藥師週刊電子報 2121期_108.7.1~7.7
睡眠與精神健康_衛福部心理衛生專輯09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
文/劉玉文諮商心理師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焦慮緊張睡不著嗎?身心免疫力大補帖!
目前全球都在關注武漢肺炎(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治與因應,人類的隱憂也隨著疫情延燒而層層地被揭露。由於民眾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所知有限,加上病毒快速跨境傳播感染的威脅下,各國紛紛祭出更嚴格的出入境限制。從擔心自己跟家人的健康,用囤積物資做為安慰劑,到社會集體非理性行為所引發的猜疑與仇恨,焦慮、恐慌、憤怒情緒形成防疫上極大的問題。人們開始封閉自己,也瀰漫著害怕被隔離、被拋棄的無望感。
睡覺好重要:你失眠了嗎
完整睡前儀式大公開,讓你的自律神經啟動睡眠模式恢復平衡
如何才能「睡好覺、沒煩惱」
睡不著怎麼辦呢?專業的失眠治療可以分為藥物、非藥物兩種。在這裡我們先談談透過文章與知識,就能改善失眠的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中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這是一項有良好實證研究基礎的治療方式,目的在「降低自律神經的激發狀態」、 「調整不適當的睡眠習慣」、以及「改變對睡眠的一些不恰當的觀念」,最後達到增加更多可以幫助你睡好覺的行為與習慣。畢竟失眠的原因百百種,其中,學習培養「睡眠衛生」的觀念是最主要的基礎。 各種睡眠撇步讓你一步步走向溫暖夢鄉 睡眠衛生是一系列能夠增進你睡好覺的健康睡眠習慣,涵括所有與良好睡眠有關的行為,例如:飲食、運動等,或是環境中與睡眠有關的因素,例如:光線、噪音、溫度、甚至床墊
心理諮商師如何治療失眠?
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是除了 「 藥物之外 」 的最佳治療方式,並經國內外許多研究證實其療效。治療師透過和失眠者一起討論每週的睡眠情況、睡眠習慣以及對於睡眠的一些想法與信念,進而給予適當的建議並教導助眠技術,讓失眠者可了解自己的睡眠問題並試著使用這些技術來改善失眠。
解決你的失眠:實例篇
失眠的原因百百種,有了前面對於睡眠系統的基礎了解後,以下就來分享一些案例,透過實際案例的說明,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這些睡眠系統不只是理論,實際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睡眠。 因為工作壓力失眠了怎麼辦? 第一個案例是34歲的A小姐,職業是銀行專員,3年前因中風導致半身癱瘓,復健後已可大致回復身體功能,並繼續從事原來的工作。最近她去醫院回診時,醫師告知她,近期的檢查顯示在她的腦中有一處新的出血點,雖然目前這個出血情況對於她的身體功能並沒有明顯的影響,但她還是開始擔心自己會像前一次一樣半身癱瘓。雖然身邊的家人、同事都要她放寬心,但她就是沒辦法不去擔心,洗澡、吃飯、甚至睡覺的時候,都會一直去想,雖然她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有哪些?大家都一樣嗎?(二)
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有哪些?大家都一樣嗎?(一)」中,我們了解到精神情緒、猝死、失眠、淺眠等問題是如何發生的,接下來讓我們繼續看其他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體溫過高、過低、不穩定 一個健康的正常人,每天的體溫在不同時段都會不一樣。日本睡眠學會認證醫師、醫學博士白濱龍太郎表示,「深層體溫大約會在下午6點左右達到高峰,之後漸漸下降」。成人正常體溫範圍:口溫(耳溫)36℃ – 37.4℃。而自律神經失調時的體溫可能會出現異常。 體溫過高:常態性超過37.4℃。交感神經過於興奮,促進一種低效率代謝反應會產熱,以及收縮皮膚血管以保存熱能)。 體溫過低:常態性低於36℃。副交感神經過於興奮,皮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有哪些?大家都一樣嗎?(一)
講解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之前,我想要先講講「自律神經失調為何是個不可輕忽的疾病」。在三軍總醫院的網站上,精神醫學部的張傳佳醫師發表了一篇文章,他這麼說的「迄今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已被視為是影響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焦慮症等)發生的一個重要的精神生理指標。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已被證實能預測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發生,故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失調亦被認為是上述憂鬱、焦慮症患者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在「自律神經系統是什麼?遍佈全身的自律神經功能詳解」中,我們了解到自律神經掌管我們身體裡哪些功能,而在「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失調會怎麼樣?」中,我們認識了自律神經失調
憂鬱症和你想的不一樣
其實,憂鬱症的好發年齡從青少年開始,但常被家長忽略掉。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憂鬱表現跟成人不太一樣。一般來說,憂鬱症的患者大多吃不下、睡不著,但青少年憂鬱患者卻可能「暴食」(想以食物來平衡低落煩躁的情緒),或是「躺床」(不見得睡著,就是窩著不想起床面對世界),父母就誤以為孩子都吃好睡好,絕對沒有問題。
婆婆的守護者─走出老年憂鬱不孤單
事情要從多年前的某一天開始說起,我的婆婆不知什麼原因吞了二十幾顆安眠藥而昏迷,所幸在醫院待了一晚後清醒回家,婆婆突發的吞藥舉動嚇壞了家人。那幾年,婆婆也因帶狀性皰疹(皮蛇)的神經性疼痛反復發作,苦不堪言。當時曾與精神科醫師討論婆婆的狀況,醫師聽了我詳盡描述之後,表示婆婆是重度憂鬱症,這樣的狀況會妨礙工作、學習、睡眠、飲食等日常運作,無法享受過去喜歡的活動,而且有自殺的風險,需要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