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心理學|真的會同時喜歡上兩個人嗎?出軌的人在想什麼
近期隨著名人分手、離婚,親密關係或婚姻等相關討論熱度升溫,許多關係結束主因是來自於其中一方「出軌」,出軌者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是否有能從性格上看出端倪。
最近韓劇《夫妻的世界》血淋淋地上演出軌的極限,男主角扶正小三結婚後,再吃回頭草出軌,身邊友人看著此劇氣得牙癢癢,那句「最讓人痛苦的是,我同時愛著兩個人」把觀眾的怒火推向最高點。近日,不論是挑戰三觀的虛構影劇內容,還是讓名人成為眾矢之的之醜聞,似乎都脫離不了「出軌」話題。
出軌的另一半、你身邊的朋友,甚至是你自己,多多少少可能都曾經有精神、肉體上的「出軌」,藉由觀看相關影劇作品、瀏覽八卦新聞的謾罵或情緒表現,某種程度反而得到療癒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更加對這類的話題一觸即發、有共感。
回到現實生活中,出軌的原因錯綜複雜,而不少相關研究也都曾探討出軌的原因,讓我們初步來歸納幾項出軌的原因,一項研究對 500名出軌經驗者進行調查(Selterman, Garcia, & Tsapelas, 2019)並分析出八個出軌背後主要原因及心理動機:
- 缺乏另一半的愛
現有關係中的缺憾是讓一方出軌的原因,超過四分之三(77%)的參與者表示,由於感受不到自己穩定交往伴侶的愛,又或是在關係中自己的愛往往超過另一半,這個理由讓他們強烈的想出軌。
- 因為無聊
在大多數情況下,出軌不一定是對現有關係問題的反應;其實只是單純覺得生活無趣。對於許多人(74%)而言,他們出軌的行為更常是因為此一緣故。且比起女性,更多的「男性」認為自己的不忠與這個原因有關。
- 感覺自己被忽略
如同上述缺乏另一半的愛,有些人因對伴侶缺乏關注而做出不忠行為。有七成參與者表示,被忽視的感覺與他們出軌的行為有關。比起男性,更多女性意識到這是讓他們出軌的動機之一。
- 意外使然,並非每一個出軌行為都是由對當前關係的不滿並預謀發生的,多數
參與者(70%)指出,造成出軌與當下的情境有關,也許他們在喝酒時,或在其他狀態下,陷入未曾預料到的出軌情境。比起女性,更多的男性認為這種動機是他們出軌的原因。
- 強化自尊心
雖然出軌後的結果通常都不堪設想,個人需要負起所有責任,但對於某些人而言,外遇的確會增強自我價值和自尊心。超過一半的參與者(57%)表示,提高自尊是出軌的動機之一。
- 出於憤怒
雖然平常不常聽到,但在研究中,有 43%的受試者是出於憤怒想報復另一半,出軌也被視為一種懲罰伴侶的方式。
- 缺乏對感情的承諾
承諾是激情退去後維繫關係的重要關鍵,在關係中缺乏當前伴侶給予的承諾,經常是讓感情不睦的原因之一。也有將近一半(41%)的參與者表示,對伴侶的承諾度較低會誘使他們出軌。
- 性慾影響:在研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參與者(32%)認為,由於性需求不被滿足,使他們開始外遇。也許在原先建立的穩定親密關係中,對於性事的不協調,是出軌的原因之一。調查中,男性比女性更可能選擇這個原因。
比起單純的「精神出軌」,「肉體出軌」往往直接擊垮關係,使之難以修復。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出軌,許多經驗告訴你,「不論你如何對出軌的人付出,他終究就是會出軌」,「出軌過的人就是會不斷出軌」。
面對另一半出軌,受害的另一方通常會歸咎於自己,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或是自己做錯什麼讓對方想以如此手段報復,不過,也許對有「出軌」傾向者能夠有所察覺的話,或許多少能預防與這些人進入親密關係。

出軌的人是否具備特定人格特質?
也許你也會發現,身邊不少朋友總是遇到容易出軌的對象,這與他們容易喜歡上的特定人格特質類型的人有關。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哪些人格特質的人可能更容易出軌對感情不忠。
上面我們看到出軌的原因很多,當中包含「性慾」,如果是要討論「肉體出軌」,性慾是關鍵的要素,但是所謂的「性」並不是只來自「性慾望」,更多致使出軌的和個人「對性的開放態度」有關。
心理學家將「性慾」分為兩種類型, 「協調型情慾」(harmonious sexual passion)以及「強迫型情慾」(obsessive sexual passion),兩者的差異可根據人格心理學理論中的「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區分。
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在 1950 年代提出的人格理論提出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分別包含「內在控制者」(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與「外在控制者」(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前者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後者則認為生活受到他們不能控制的環境因素或者機會、命運影響。
你相信你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嗎?還是你通常會把問題歸咎給命運?兩者雖然不是二分法,但是傾向「內在控制」者通常有較高的自信心,較不易焦慮;相反的,「外部控制」者總是認為生活是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性格通常是低自尊與神經質。
「內在控制者」也就是「和諧性情欲者」因為相信自己能控制情慾,能決定何時、與何人發生性行為。基於符合倫理道德,在不威脅生活現況,即便突然出現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對象,都能控制自己的情欲。
然而,對「外部控制者」,也就是「強迫性情欲者」來說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較差的自我效能感,讓他們容易向「性慾」屈服,即便他們知道後果不堪設想,自己可能會後悔,仍然會選擇肉體出軌。
另一半出軌該怎麼辦?
除了受到傷害或是你曾傷害過別人的經驗之外,誘使「出軌」的原因還有很多,更與人格特質、關係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如果遇到另一半出軌,最不理想的方式便是以相同的作法回擊,在《夫妻的世界》中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案例,女主角為了回敬出軌的丈夫和自己不喜歡的人外遇,卻發現這樣的行為無法解決現況,反而讓自己陷入另一個難題中。
但這樣的行為通常不是一個好主意,而是為了讓對方感到懊悔或是更憤怒的報復手法,這對於你自己以及第三者來說都是非常不公平的,一方面是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另一方面也正在讓無辜的第三者受傷害。不論是對你的前任、還是新的對象,你的反擊對於想挽回關係都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只會讓彼此的處境更加窘迫。
面對出軌,先冷靜下心好好思考,這段關係已經受到殘害,就算繼續下去面臨到的會是更多的傷害,或許及早放手,並在下一段關係前審視對方是否有出軌人格特質的跡象,就能適度保護自己不再重蹈覆徹,相信自己可以向錯誤的關係好好說再見。
【 關於作者】
小妮子
大學修教育讀諮商,相信文字的力量,終於自己的靈魂 。歡迎來信分享 eatingliu0320@gmail.com
情緒地震:憂鬱
地震來臨前普遍具有幾個徵兆,特定的動物往往會有反常的行為出現、家中電器的電磁亦可能出現異常…那麼,你或是你周遭的重要他人,是否有足夠的敏感度偵測到情緒地震呢?而目前臨床醫學上,又是怎麼定義「憂鬱症」,這樣一個對生活具破壞力的情緒強震呢?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其對於憂鬱症中的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定義為:患者至少持續2週的時間,每天感覺以下五項(或更多)症狀同時出現。必須包含的有:「憂鬱情緒」或是「失去興趣或愉悅感」兩項,使患者造成與原先功能出現差異。且這些症狀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臨床上大致要符合上述
【開始後悔年初的計畫沒有完成?】2020「實現願望」5 大秘訣:擊潰拖延、魅力增值、幸福降臨都有方法
對幸福生活方式的持續好奇,是一種必要 ,安放好令我們焦慮不已的後悔感之後,如果你準備好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尋找讓 2020 不再輕易後悔的方法。VidaOrange 編輯從 2019 年的熱門文章中,精選了 五大「實現願望」秘訣 ,帶你一起找到「新年新目標」的實踐指南。現實世界裡,沒有仙女的神奇魔法棒幫我們實現願望,但有你的心智和你的行動作為翅膀,帶你找到 2020 年更好的自己。
進入社會的你依然焦慮不安嗎?其實,你正在經歷「成人初顯期」!
從幾個常見的現象可以發現,對於現在的世代來說,工作、成家等人生階段的年齡漸漸往後推延;不再像以前,只要擁有大學學歷就是光宗耀祖;唸完大學你就是個必須自食其力的「大人」。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大學成了基本門檻,人人都能進入大學,使得離家外出工作的時間點勢必更晚,甚至在不確定的未來該朝向什麼目標發展的情況下,攻讀碩士、博士,也會讓進入職場、結婚、成立家庭的時間不斷延後,這樣的現象逐漸變得更常見。
為什麼會自律神經失調?有哪些原因呢?(下集)
我們知道了關於生理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部分,這篇我們要來繼續探討其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心理壓力的範圍就太廣泛了,任何讓你心理狀態變得負面、不舒服、沉重、緊繃等等的原因,都是心理壓力。
情緒雲霄飛車:躁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心情跌落谷底的情緒感受,那麼會不會有相反的狀況呢?沒錯,在光譜上的另一種極端,就是「躁」鬱症中的躁狂發作,這時會讓一個人感覺自己的精力無窮、自信破表,甚至認為自己具有能夠指揮萬物的全能感。這樣顯著極端的情緒落差,會同時出現躁鬱症具體可見的行為特徵。躁鬱症、憂鬱症同樣具有「鬱」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在一起,或是錯把兩者當作同一種疾病,甚至將躁鬱症的「躁」認為是:煩躁、情緒激動,而可能對疾病懷抱錯誤的理解。但其實,兩者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分類中,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部分症狀呈現上又彼此相關,在治療上也許需要更清楚的判斷後,我們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或進行後續的心理介
從戲劇看思覺失調症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演員對應思聰的詮釋,使得思覺失調症的議題受到台灣民眾的關注。然而,無論是思覺失調症、雙向情緒障礙症,甚至是我們一開始所介紹的憂鬱症,你可能會發現到,雖然不同疾病各自有其主要的特徵展現。因此台灣的衛生福利部才在近年(103年5月),將過去所謂的「精神分裂病」更名為「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減少該疾病因其名稱遭致民眾誤解,反而延誤治療的機會。
「關係」可大了
不管是在醫院臨床場域還是學校的諮商現場,人與人之間「關係」議題總是無所不在,舉凡家人間的親子關係、伴侶間的親密關係、朋友間的人際關係、職場間的上下部屬關係。共依附最初的概念來自於酒癮患者與其配偶的觀察,發現配偶過度承擔患者應負擔之行為責任特質,反倒使得患者越加依附配偶,而讓患者沒有機會學習到如何擔負起自身應負的責任。因為上述特質與過往經驗的關係,我們不難想像案例中的萬先生對於這段親密關係是如此的痛苦,但又如此的難分難捨,憂鬱低落等各種情緒,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幸福的伴侶必然情緒成熟?「完美愛情」的 5 種神話,真正的「幸福」跟你想得不一樣
「每對伴侶都有問題,無論外表看起來如何。」長期研究親密關係的心理學家 Jill Weber 說。真實的愛情並不總是玫瑰和巧克力,它可能極度混亂與複雜。我們都在追求理想圓滿的關係。然而事實是:即便看起來最幸福的「模範伴侶」也不如表面那樣完美無瑕。
被侵犯後,有些話該如何說出口?
陪伴性犯罪的被侵犯者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成了他(她)們少數能傾訴的對象,一則以喜,他(她)們能感受到我的稍微理解;一則以憂,在他(她)們身旁那些親近的人呢?諮商過後,回到生活環境中,真正能持續陪他(她)們走下去的人,是那些個案想要信任、渴望陪伴的家人和朋友。你是能陪伴他(她)的親友嗎?你願意成為那樣的支持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可不可以理性一點談事情?
在一段關係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應對模式。不管是習慣戰鬥還是逃跑,或是兩種模式輪替出現。這些模式都沒有對與錯、好與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退後一步來看,試著停下來、跳開這個既有的模式,好好看看自己與對方的內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