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警報器:恐慌症

以下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情況,你曾經遇到過、覺得似曾相似嗎?你知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佳茗在家庭中以農務為生,特別是金針花的季節經常需要上山工作,然有一次獨自開車前往山上的途中,佳茗突然間感覺噁心、胸悶,握住方向盤的手顫顫地在發抖,每呼一口氣都耗費她好大的精力,前方綿延的彎路在佳茗的眼中看起來卻是更加的崎嶇難行,腦裡同時經驗一陣天旋地轉…於是,她踩下了剎車,在路邊停了下來,緊撫著胸口,等待這不舒服的感覺逐漸消退。佳茗好奇自己「怎麼了?」於是平靜下來後,她調頭下山準備前往醫院就醫,但她開得很緩慢、路途中小心翼翼,很擔心會再次經歷到方才讓她感到極度不適的感覺。

猜猜看,佳茗到底怎麼了?

太多可能的相似病因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是不是高山症所引發不舒服,可能也會懷疑她是不是本來就有罹患心臟病、氣喘、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或是也有人猜想她是不是上山之前喝了許多讓自己提神的飲料,像是咖啡、茶、蠻牛等。

然而,進到急診室,並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與問診後,佳茗的確是一早先喝了一杯咖啡,但每天來一杯已經是她每天的習慣;除此之外,她也沒有我們所懷疑的心血管疾病等生理病史;至於高山症,赤柯山海拔約800至1200公尺,以高山症去解釋似乎又有些牽強,更何況佳茗可是幾乎長年居住在當地的原住民,突然不適應這樣的海拔也說不過去。

排除可能引發的症狀後,佳茗向急診醫師描述的情況,多數沒有具體的生理原因,而且,與醫師會談的當下,佳茗並沒有再出現像剛才般極不舒適的症狀,即使在家醫科、心臟內科很可能也無法得到進一步的幫助,此種疑似因心因性所引發的呼吸急促、胸悶、顫抖等症狀,很可能是焦慮所引起的不適,這就是「身心科」或「精神科」的範疇。

因生活壓力產生的「心」疾病-恐慌症

提到身心科或精神科,你可能會想,那不是給有精神疾病的人看得嗎?其實不然,因為現代社會充斥了種種壓力,一旦面臨壓力,可能我們主觀上會感覺緊張、害怕,身體伴隨的反應很可能是心跳變快、盜汗,連帶著睡眠、飲食都會受到影響,腦中亦會想著要盡快讓自己拋開這件讓自己感到壓力的事情,反而越想腦中越是紊亂,如果已經對生活產生影響,此時,不一定是要到達精神疾病的程度,只要生活中已經頻繁的失眠、在特定工作場域中出現爆哭的情形等,也許,都可以考慮透過求助身心科或精神科,獲得進一步的幫助。

近年來新聞媒體也不乏報導藝人罹患恐慌、恐懼症等焦慮症,輕則短暫休養、重則永久的淡出大螢光幕,雖然媒體報導的症狀、疾病等,只能呈現出部分的訊息,在未得到的完整的訊息或是本人親口現身說法前,我們無法依照現有的片面資訊妄下判斷,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嘗試透過藝人的罹病的新聞報導,讓民眾開始去認識疾病。因此,這次就讓我們帶大家一窺近期討論度逐漸攀升的疾病——「恐慌症」的面貌。

什麼是恐慌症?如何判斷恐慌症?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對於焦慮症中病症之一的「恐慌症(Panic Disorder)」定義為:反覆非預期性恐慌發作。恐慌發作是突然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適,在幾分鐘之內達到高峰,並在這段時間內出現下列4個(或更多)的症狀:

  • 心悸、心臟怦怦直跳、或心跳加快。
  • 流汗。
  • 發抖或顫慄。
  • 呼吸短促或透不過氣的感覺。
  • 哽塞感。
  • 胸部疼痛或不適。
  • 噁心或腹部不適。
  • 感覺頭暈、步態不穩、頭昏、或快要暈倒。
  • 冷顫或發熱的感覺。
  • 感覺異常(麻木或刺痛感覺)。
  • 失現實感或失自我感。 
  • 害怕失去控制或「快要瘋了」。 
  • 害怕即將死亡。

讓我們再次回到佳茗的狀況,雖然突然間身體出現極度不適,但進入醫院急診時,已經沒有明顯的症狀出現,生理檢查的結果也是正常,在急診科醫師的建議下,認為佳茗應該掛個身心科門診。恐慌發作後,入急診、做檢查時,有其困難,例如症狀在等待過程中已消失等,檢查結果大多顯示無異常,這也是恐慌症難以在醫療情境中被快速檢驗出來的原因。

恐慌症是對於生理感覺反覆、持續地感到擔心

那次佳茗很快的就離開醫院,之後的每天仍是照常前往山上進行農務,但開車的過程中,對她來講變成了煎熬,因為佳茗仍擔心上次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會再度襲來,因此當開始感覺自己出現些微的生理變化時(也許只是突然心跳加快了一下),有時她會停在路邊,等待生理反應回到本來的狀態,有時則再度直接下山掛急診。而這很有可能就是恐慌症,因為恐慌症的症狀之一,就是對於生理感覺反覆、持續地感到擔心

佳茗本以為只有山路會引發自己的不舒服,因此對於上山途中的任何生理變化都是呈現草木皆兵的狀態,然而,在好不容易抵達目的地後,疲累的她先到農舍喝點水,但當拿起水杯的時候,佳茗感覺自己的手極度顫抖、心跳急遽加速,她想要發出聲音求救,但呼吸紊亂已經讓她話都講得不清楚了,農舍內的一切在她眼裡變得越來越模糊。這正是恐慌症的另外一個特點:發作時沒有預兆,什麼情境、地點都有可能發生

恐慌症發作怎麼辦?

之後佳茗每想到這幾次經驗都讓她感覺害怕,但反覆急診都沒有檢查出特別的原因,於是她嘗試說服先生讓她醫院附近的農地工作,以避開可能發作的情境,且對她來說,如果真的發作了,她可以就近看診。這是比較偏向逃避的因應策略,短期間內雖然會讓個案感覺稍微安穩,但一發作起來又開始沒完沒了。因此事實上,比較好的策略是嘗試在發作的當下透過放鬆,或是其他等方式讓自己心緒平穩、度過。

令人憂鬱的恐慌症

前述恐慌症狀突然來襲、發作的無法預測性,與所帶來極度不適的生理感受,凡是經驗過的人都感覺到非常痛苦。其實恐慌症就像是敏感度很高的警報系統,而如果你的身體配備了一個這樣高免感度的系統,會發生什麼事情?

那就是若生理出現任何隱微的變化,警報器就會啟動,並投入你「全身」的能量嘗試去抵禦、抑制。長期處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就像戰戰兢兢地在走一條看不見終點的平衡木上,一不留神就可能失足墜落,辛苦萬分。也因此,許多具有恐慌症的患者,不堪其症狀對生活造成的干擾,亦可能同時罹患憂鬱症。

近看銀光幕中的恐慌症

最後,搭上時事,大家可以翻開手邊關於近期TWICE團員罹病的報章雜誌與新聞,大至標題至小至內文,是不是感覺到哪部分充滿異樣?首先,團員的擔憂與害怕可能多是發生在登上舞台的那剎那,媒體報導多以舞台恐慌症稱之,但具情境特定性所引起的害怕,也許以畏懼症稱呼會更為適合;再者,媒體僅呈現恐慌症之字樣,並沒有具體提及該團員所具之症狀,加上經紀公司對藝人嚴厲的培訓,團員也很可能是是壓力過大而引發的身心反應。

然而,單看媒體的報導,沒有透過親自的問診與互動,團員是否真的是罹患恐慌症,這點我目前仍語待保留,但值得鼓勵的是,透過喜愛的藝人了解疾病,也許會更了解、體貼她現階段淡出螢光幕調養身心的理由,對藝人來說,或許也是一種心理支持的方式。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Deacon, B., & Abramowitz, J. (2006). Anxiety sensitivity and its dimensions across the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0(7), 837-857.

Kessler, R. C., Stang, P. E., Wittchen, H. U., Ustun, T. B., Roy-Burne, P. P., & Walters, E. E. (1998). Lifetime panic-depression comorbidity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5(9), 801-808.

Schneiderman, N., Ironson, G., & Siegel, S. D. (2005). Stress and health: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Annu. Rev. Clin. Psychol., 1, 607-628.

作者:臨床心理師 董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