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可大了

不管是在醫院臨床場域還是學校的諮商現場,人與人之間「關係」議題總是無所不在,舉凡家人間的親子關係、伴侶間的親密關係、朋友間的人際關係、職場間的上下部屬關係。在這些人際關係中,只要與除了自己之外的人有了情感層面的交流,投入「信賴」與「期待」的同時,往往可能伴隨著猜忌與失落,在情感中遭受到的挫折,也會讓人落入憂鬱、低落情緒的深淵,就讓我們以實際案例來一探關係中的演變與情緒之間的關連。

讓我歡喜讓我憂的人際關係

萬先生的女朋友身體不好,因此萬先生總是對他細心呵護,每當她心情不好就經常拿萬先生當出氣筒,身體上的抓痕事小,但女朋友言語上的冷嘲熱諷,對萬先生來說才是最難以承受的,他自認已經用盡心力照顧好這位女朋友。好幾次,萬先生想撂狠話提分手,因為他知道分手對自己的身心狀態而言會比較健康,但每每話一到嘴邊時,對方熱淚盈眶的表情總會讓他心軟,分開的話語又一字不漏的吞了回去。

「如果我離開了?那她怎麼辦?」會談室中,討論到對於分手感到困難的時候,萬先生表情變得凝重,喃喃自語的透漏出自己的想法。身為心理諮商師,我感覺到他對女朋友的重視,同時,也心疼他在這段關係中遭受的委屈,總把「自我需求」的順位,放在女朋友後面,彷彿自己不值得受到好的對待般。

放不開的源頭

一步步回溯萬先生的童年時光,他的父母親為了躲避債務,暫時把他交由爺爺、奶奶扶養,小時候能與雙親見面的機會並不多,對當時還懵懂的他而言,覺得自己根本是被雙親拋棄的孩子。對於不安全依附的他來說,轉而討好爺爺、奶奶,讓他們開心變成了他的生活手段,於是,他儘可能的在長輩們面前表現的像個乖小孩。這麼做都是因為當時還小的他怕被再次「拋棄」!

共依附的人際關係模式

而隨著萬先生年歲增長,在未察覺自己習慣的行為模式下,開始戀愛,投入了一段段的親密關係,這時,就很有可能一再重演過去那種:「慣於以他人為主體」的行為模式。這種過度以他人為主的生活方式與特質,臨床心理上以「共依附(Codependency)」稱之。

共依附最初的概念來自於酒癮患者與其配偶的觀察,發現配偶過度承擔患者應負擔之行為責任特質,反倒使得患者越加依附配偶,而讓患者沒有機會學習到如何擔負起自身應負的責任。而具此種共依附特質的人,通常會有以下幾種特質:

  • 自尊較低
  • 較傾向透過自我犧牲、奉獻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 人際關係中的界線經常是較模糊的

因為上述特質與過往經驗的關係,我們不難想像案例中的萬先生對於這段親密關係是如此的痛苦,但又如此的難分難捨,憂鬱低落等各種情緒,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關係中的界線與媽寶的養成

此外,生活中不乏有一般所謂公主/王子病、媽寶等戲謔稱呼的人,也許換個角度來說,其實這群人也不願意以這樣的姿態生活,或許是周遭的照顧者,在無形中剝奪了這群人成長的空間與能力。因此,倘若在人際互動中,彼此能夠有意識、感知到自己在一段關係中所需負擔的責任與界限,或許關係中就能夠少點怨懟與計較,也不容易讓負向的情緒感受在人際關係中蔓延。而這樣的態度與責任,是關係中的每一方都須負擔起自身責任的。

這樣的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頗為困難,回想我們自己過去的狀況就知道,慣性的行為與思考模式,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我們的待人處事。因此,當下的「自我覺察」是個很關鍵的因素,能讓我們將時間能停留在此時此刻,使言行不受過去負面的經驗所支配,也不輕易地被對未來的想像所牽制,這該怎麼做到呢?接下來,我將介紹一個能夠增進自我覺察的好方法-「正念」。

Reference

Abadi, F. K. A., Vand, M. M., & Aghaee, H. (2015). Models and interventions of codependency treatment,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UMP Soci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3(2).

Aktaş Özakgül, A., Yılmaz, S., Koç, M., Buzlu, S., & Atabek Aştı, T. (2017). Comparison of nursing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codependency levels. Addicta: The Turkish Journal on Addictions4, 63-74.

Fuller, J. A., & Warner, R. M. (2000). Family stressors as predictors of codependency.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26(1), 5-24. 

Talwar, U. K., Verma, A. N., Singh, R., & Sharma, V. (2011). Co-dependency and Marital Adjustment in Depression. Age (years)28(3.37), 30-80.

作者:臨床心理師 董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