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可不可以理性一點談事情?

-從《金鐘54好戲》透視我們與「家」的距離 #溝通篇

喬安和昭國在與天晴的學校,和老師討論天晴的狀況後後,出現了這段對話
昭國:「你為什麼不跟老師說實話」
喬安:「要說什麼實話?」「這群人還真夠閒的哦!不用上班,開群組,討論人家八卦」
昭國:「現在不是八卦的問題,是女兒的問題」「天晴跟老師相處的時間都比我們兩個加起來多」「你不跟老師說實話老師怎麼幫我們」
喬安:「天晴的事情我自己會處理」
昭國:「你要怎麼處理?你滿腦子都是工作,你情緒也沒辦法控制,女兒的事情你可以處理嗎?」(註解1:開始攻擊對方沒有照顧女兒、情緒自我控制的能力)
喬安:「對!劉昭國,你最公私分明了,會跟員工談戀愛,會處理你自己的情緒,還會幫那些加害者討回公道,廢除死刑,你最了不起了」(註解2:繼續攻擊回去並且再加強攻擊對方外遇)
昭國:「宋喬安,天彥也是我兒子,他走了我跟你一樣難過,但如果不是你天天擺臭臉給我看的話,我有必要睡公司嗎?」「再說我跟那女員工的事情我說過多少次了,還不夠嗎?」(似乎在反駁自己睡公司的理由,但仍舊在攻擊對方擺臭臉)
喬安快走離開(喬安再也受不了並逃離對話)
昭國追上前說:「我們可不可以理性一點就談事情,談李曉明的事情」

戰與逃理論是1929由美國生理學家Walter Cannon所創建。他發現動物面臨可能的危險時,經一系列的神經和腺體反應將被引發刺激,使我們能做好攻擊或者逃跑的準備。這樣的功能使我們的祖先在原古時代,能隨時做好戰鬥或逃跑的準備,以確保我們能生存下去。但生活在衣食皆富饒的現代文明社會裡,這項功能在人際關係經營上,則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關係是雙方長久互動」出來的結果

 在整部戲中,喬安看似是較無法控制情緒的問題角色。但由上述的對話中我們發現,昭國在對話中首先使用了攻擊式的語言(註解1),喬安感到被攻擊後,反擊昭國的外遇事件(註解2)。這樣一來一往的攻擊,不但偏離了原本的溝通主軸,更傷害了彼此的自尊。

 戲中似乎看起來很理性的昭國,經過分析後,我們發現昭國在對話時其實也沒有那麼的「理性」。兩人由原本想要探討女兒天晴的問題,轉而爭吵李曉明的事情。最後,喬安受不了如此緊張的氣氛而離開現場,成了溝通模式中的逃避者。

 其實,當兩人都處在充滿情緒的狀態,雙方無法聚焦在同一件事情上好好地聆聽與溝通!很多時候,爭吵只為了保留自己的顏面,透過攻擊來保護自己的自尊。當彼此的溝通模式只剩下「攻擊」與「逃避」,無法實際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一直在為同一件事情吵架。吵架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累積久了,會耗損親密關係,消磨感情,造成相處品質不佳,讓人覺得在關係裡不快樂。

在關係中,如何理性溝通?

 在一段關係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應對模式。不管是習慣戰鬥還是逃跑,或是兩種模式輪替出現。這些模式都沒有對與錯、好與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退後一步來看,試著停下來、跳開這個既有的模式,好好看看自己與對方的內在需求。

  • 給戰鬥者:想一想你需要如此高戰鬥力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內心有什麼需求,迫切希望對方能理解呢?或許下次試著用更溫柔的方式,不要激起對方逃跑或是反擊的狀態,才能達到與「與對方溝通」的目的。
  • 給逃跑者:「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暫時的逃跑可以給自己一個情緒紓緩的空間,但舒緩後記得回頭聽聽對方內心真正想說的話。

 雙方約定好彼此情緒冷靜的時間,例如我們可以試著說:「我現在覺得很焦慮,可不可以給我十分鐘冷靜,冷靜過後我們再來談」。當我們再次回到對話中,盡可能地避免前一次的攻擊語言,以減少再次激化彼此情緒的機會。

先解決情緒,再處理事情

  我們處在不同的情緒狀態,會影響我們產生不同的行為,如果我們在關係中能試著協助彼此調整「情緒」,在原本固著、僵化的行為模式中做出不一樣的反應,讓彼此都能感受到一些改變,再深入探討問題,就能有比較多的對話空間唷!先解決彼此當下不舒服的情緒,再深入討論彼此在意的問題,讓我們一起練習「先解決情緒,再處理事情」。

延伸閱讀:好難溝通怎麼辦?
延伸閱讀: 如何說清楚自己的情緒?

本文受親子天下邀稿共同刊登: 從金鐘好戲《與惡》透視我們與溝通的距離:爭吵是為了自尊,還是為了解決問題?

文/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韓文起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危芷芬譯(2015)。心理學導論(原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台北:雙葉書廊。

文章來源:雞湯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