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些放鬆方式只會讓你更累!今天你休息對了嗎?

心裡覺得怪怪、空空的,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狀況。

在企業帶紓壓工作坊的時候,來參加的朋友說:「我本來是要查個資料,可是一打開手機,會不經思考就去打開FB或IG,等到要找資料的時候已經是30分鐘或1小時之後,時間就這樣不見了!」

另一位朋友接著分享:「大學開始就習慣上PTT,工作很多年還是習慣上去瀏覽一下,明明想在下班以後做自己的事,做一些運動。可是一坐下來就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機去點PTT或Line。」

對面的朋友回應:「上網看這些訊息也算是休息啦!但很多時候,我是漫無目的的滑手機,一則接著一則,好像知道了朋友的狀況或一些資訊,可是心底就有一種,一天又這樣過了,我還是沒休息,也沒運動到的感覺,應該要睡了,又不甘願,手指就是停不下來,繼續滑。」

什麼都不做是一種休息嗎?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休息的願望是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動腦,睡到自然醒。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從這樣的狀態中感到滿足而心神安定呢?在諮商的時候,很常聽到個案說:「我一休息就有罪惡感,覺得沒做有意義的事不應該。參加活動,學了新東西,過了充實的一天,但又有些遺憾,覺得沒休息到。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興致持續不了多久,又開始覺得心慌慌的。」

到底要不要休息,變成了兩難題,顧此失彼,不管腦袋如何辯證似乎都說服不了自己。 

為什麼花時間休息,也沒有做什麼耗體力的活動,卻沒休息到呢?

大部分的人容易把「休息」當作是賴在沙發或是坐臥在床上,看個影集、上上網,認為這樣的方式最輕鬆。偶一為之的確有消遣娛樂的效果,但如果長期都在姿勢不良而且身體的受力集中在某一個點的情況下,容易導致肌肉疲乏、緊繃產生痠痛,甚至影響循環和神經系統運作,對脊椎和整體健康都造成傷害。不只是身體無法放鬆,大腦也持續運轉。

又或者是每個週末狠狠睡到飽、請長假來個大旅行,似乎總要忍到一個量再來補;加足馬力衝到底,一次清空能量,再一次補齊。冷卻的水,其實需要花更大的能量,才能加溫到滾沸。身體頻繁處於高溫與低溫的震盪,反而更耗能。而且時不時,帶著對「未知」的擔心、「未來會發生危險」的想像,逼著自己拖著疲憊的身體繼續前行,恐懼與擔憂讓我們降低對身體警訊的敏感度。 

如何讓自己休息是一門藝術!

當我們提出要怎麼休息時,「休息」這兩個文字本身就已經透露出怎麼進行的方法和態度,趁這個機會來說文解字一番。「休」字是從人和從木的組合,人依傍著大樹休息。「息」是從心和從自的組合,是呼吸時進出的氣。以會意和形聲來看,自是鼻演變而來的形體,氣是從心裡通過鼻子呼吸的,一呼一吸爲一息。也在描繪當胎兒還在母親肚子裡時,不用口鼻,而是借助母體的心跳來呼吸,以心為鼻,沉靜安定,運氣若有似無。當我們能夠放慢生活的節奏,讓身與心從人造建築中回到大自然,享受大地豐沛的能量與滋養;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聽著自己的心跳,感受全身的脈動,在一呼一吸中,讓一波波輕柔的氣息在體內流動,按摩著五臟六腑,便能活化全身的細胞,休養生息。

「休息」不只是身體上的,也是思緒的轉換、心靈狀態的調整。

身體是一個微妙的有機體,精緻複雜又靈巧,所有的器官相互影響,相互傳遞訊息,是陪伴我們最久也最忠實的朋友。你曾好好聆聽身體給你的訊息嗎?還是常常忽視自己的身體,或是粗暴的對待,暴飲暴食、熬夜、作息紊亂,就好像我們有個歷久不衰的身體一樣?

當我們尊重自己的身體,學習聆聽身體的需要而不是以腦袋裡的慾望來支配他的時候,這樣的心意和溫柔便會啟動身體自動修復的自癒能力。帶著學員做伸展和律動時,我會邀請他們觀察自己的身體。

例如:當我們雙手高舉過頭,身體向上伸展,如果肩膀和上手臂感到不舒服,可能的反應有三種,一是立刻退縮(逃避的選擇),馬上放下手臂,然後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部位。二是咬緊牙關(嚴酷的選擇),要自己去對抗逐漸增強的痛苦與不舒服,以更加用力的方式來伸展肢體,結果身體變得麻木。三是正念的選擇,就是在前二項選擇中找到平衡,帶著溫柔撫育的心,將注意力帶到不舒服部位,持續在每個小幅度的伸展中緩緩移動與停留,擴展自己與不舒服之中的空間,伴隨著呼吸停留在每一刻生起的身體觸覺上。「念」上面是一個今,下面一個心,正念是一種連綿不絕的進行式,分分秒秒將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的生活態度。這樣的生活態度會讓自己的心神收攝,凝神養氣。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它一直在那裡,等著我們。

此刻,想起哪個曾經讓你覺得身心舒暢,或是嚮往的自然美地呢?

讓這景象浮現出來,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給自己幾分鐘,挪個舒服的姿勢,閉上眼進入這片風景中,讓想像力自在遊走。仰望天空,感受灑下來的陽光溫度,感受雙腳踩在地面的質地,聽著風、樹葉搖曳、浪潮的聲音,也或者是鳥兒昆蟲的鳴叫,聞著周圍的氣味,可能你也同步感受到口中分泌著唾液。在這個與自己在一起的時刻,享受各種感官被喚醒的鮮活和靜謐。

如果此刻正好有時間出門,就行動吧!

待在讓你感到自在的地方,從你周遭的自然開始,可能是一個小公園、屋外的天空下或樹叢旁;即使是短暫的片刻,也都能讓我們的感官與這些小而奧妙的自然建立連結。觀察跨出的每一步、腳掌與腿部肌肉的用力方式,在一吸一呼中觀察腹部的起伏,像個植物一樣,讓自己在這片空間呼吸著,在土壤中吸收與生長。

人不是因為變老而停止跑步,而是因為停止跑步才開始變老!─村上春樹

研究也證實漫遊在森林原野,吸取芬多精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有效降低心跳、血壓以及唾液澱粉酶活性等生理現象,在心理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緊張、生氣、疲倦、沮喪、混亂、焦慮等負面情緒,並提升精神活力。正念減壓的練習能增進對全身各部位的敏感性和覺知,調節情緒與改善慢性症狀。休息不只是身體的移動,也是思緒的轉移。練習在每個日常,用靜坐冥想、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來照料我們的身體。將對的能量發揮在對的活動上,能協助我們成為一個自主生命,更有彈性的人;在工作與休息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動態平衡與彈性,學習空閒下來的自處能力。老去的只是生理年齡,不老的是心理特質!

參考資料:

休:漢典https://www.zdic.net/hans/%E4%BC%91

息:漢典https://www.zdic.net/hant/%E6%81%AF

陳啟榮(2015)。森林植物有機揮發成分解析及其對中樞神經系統與情緒之作用。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博士論文。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5-2408201508221800

林家民(2017)。森林療癒對中高齡與高齡者健康效益之研究。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7。1-91。取自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01-2705201611561200#References

劉玉文(2015).精神病患家屬在正念中的自我照護.輔導季刊,51(1),38-48。

文/劉玉文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