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憂鬱大補帖:陪伴憂鬱患者不煩惱!

在之前系列的文章中,我們已經逐漸對「憂鬱症」的症狀以及後續可能接受的醫療介入有著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疾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很可能對家庭、朋友、社會生產力造成一定程度影響。過去曾經有研究以憂鬱症患者為受訪對象,指出家中若有人罹患憂鬱症,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可能變得較少;或是成員間彼此充滿著敵意,意圖掌控對方,產生家庭衝突的比例因而相對較高。因此,不妨觀察一下自己與週遭憂鬱症患者間的關係是否開始出現了裂痕,因為這很可能對你的生活滿意度與彼此間的關係品質造成影響。

         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低潮,不知道你的言談是否變得更加地小心翼翼,深怕說錯話會給對方帶來二度傷害?又或是你總沉不住氣,為了對方好而苦口婆心的說出了許多建議,希望對方因此而改變或是快些康復?而憂鬱症的發作期間,患者缺乏活力、沒有動機從事日常事務,你是否一肩扛起對方所需擔負的責任而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呢?再者,你是否曾經受憂鬱症朋友的負能量所影響,而好幾次想要嘗試疏遠對方,但又因放不下對方而勉強自己停留在這段關係之中?這次,就讓心理師來分享,身為憂鬱症親友的我們,該如何面對身旁的罹患憂鬱症的朋友們吧!

正確認識憂鬱症

         我們知道憂鬱症的發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可能患者天生即具有憂鬱症的基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量不足、日常生活感受到許多的壓力、人格特質本身較為敏感等,種種先天與後天環境的因素交錯下,才誕生了憂鬱症。

        因此,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們,請千萬不要簡化憂鬱症的成因,而輕易地對他們說出「你沒事,你只是想太多」、「你就是抗壓性不好才會得憂鬱症」、「憂鬱症根本是藉口」等話語,這樣反而讓患者感覺到不被理解,有時還可能造成二度傷害,而在這樣的負向循環的互動過程中,患者無形中在你們之間築起了高牆,彼此間的心理距離也變得越來越遙遠、信任感也越是顯得淡薄,著實不利憂鬱症患者的康復。

         倘若你身旁的朋友罹患了憂鬱症,他的行為舉止和過去相比變得不太一樣時,不妨先搜尋相關的資料與應對策略,千萬不要讓自己的不理解徒增他人的心理壓力。

面對憂鬱症患者的發言,不知道該怎麼做的話,就先選擇沉默吧!

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低潮,往往就像地震所引發的海嘯般,把周遭的親友捲入自己的情緒漩渦當中,而陷入漩渦中的親友們,有時急於舒緩對方的情緒,而給出一些建議,像是「想開一點」、「我以前還碰過更糟的事,你的話還只是小case而已」。我相信憂鬱症身邊的親友都是站在鼓勵對方的立場說出這樣的話語、也絕對沒有惡意,但是,我們也許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今天是你面臨情緒的低潮,你會希望聽到什麼樣的安慰或鼓勵?或是,你希望情緒低潮的你怎麼樣的被對待呢?古諺有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憂鬱症患者間的互動中亦是如此,重點在於需要讓憂鬱症患者感覺自己是能夠安全地表達自己內在的想法,進而建立關係,讓自己感覺在關係中是被接納、被重視。有時,單純的陪伴往往勝過千言萬語。

同理心勝過千言萬語

         同理心指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做思考,站在憂鬱症患者的角度去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經驗他所經驗到的,因此,當遇到上述不知該如何回應憂鬱患者的情況時,可以花些時間去聆聽他們的想法以及體會對方當下的狀態,不急於做出為了對方著想的主觀判斷。

適度地讓憂鬱症患者承擔責任

        會談室中,憂鬱症患者的家屬總是會抱怨憂鬱症患者什麼都不做、整天躺在家裡、學校也不去、也不想辦法去找工作,真是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我感受到家屬希望憂鬱症患者快些康復的焦慮,但可能要回到一開始的觀念,我們必需正確的認識憂鬱症,對於憂鬱症患者不負責任,不需要太快的認定是他們不想做,而是現階段的他們真的無法辦到,而其中必然受各種複雜的因素影響,我們需要有個觀念:康復不是一蹴可及的,先前受憂鬱症狀干擾所不能做的事,並非吃幾天藥、會談個幾次就能一下子回復到跟從前一樣。

        面對這種情況,我通常會個別地和憂鬱症患者討論,或是請家屬一同進入到會談室,了解彼此對於負擔責任的認知,以及評估憂鬱症患者目前的狀態可以負擔起哪些責任,舉例來說,若憂鬱症患者為學生,也許不用太快地要求他到校,只要他願意在上課前起床,家屬就該為這樣的行為給予患者鼓勵,且行為的一開始家屬可以給予輔助,待行為模式開始穩定後,再慢慢的、漸進式地讓患者獨立,像是患者需要自己起床、起床後的盥洗、搭公車到校等。

        由於這樣的過程需要家屬與患者之間的合作,但先決條件仍是仰賴穩定且支持的關係,因此前述幾項對待憂鬱症患者的態度我認為亦為關係建立或是關係修復的基本。

坦承自己的有限性

        人性本善,相信在身邊若有憂鬱症患者的朋友,你一定沒有辦法置之不理,有時,當我們知道他人狀況不好,就會投注很多的心力與時間在陪伴對方,讓其度過憂鬱的低潮,甚至協助他們打理周遭的生活,然而,看似正面的行為卻可能無形中剝奪了對方成長的空間與承擔自身責任的機會。

         因此,我們需要適度的讓憂鬱症患者承擔自己康復的責任,增進自我掌控感,理由在於:我們不太可能永遠陪伴在憂鬱症患者身邊,他們的確有自己的難關需要克服,而身為憂鬱症親友的我們,同樣的也有自己生活要過,不要太快讓自己身上背負讓憂鬱症患者康復的包袱,關心他人不代表你需要全然的犧牲奉獻,倘若你開始覺得在與對方相處或是照顧對方的時候有些難以開口的情緒,不妨在當下適時地與對方溝通、分享自己的感受與陪伴可能伴隨的限制,但避免直接指責對方的不是,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關照自己的情緒感受,同時也能讓對方清楚關係中的界線。

       倘若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們在陪伴對方的過程中,仍常會因為對方的強烈的情緒反應或情緒勒索感覺難受,也許可以適當的尋求周遭友人的支持,或是找心理師好好的聊一聊,好好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再回去面對對方。

Reference

魏嘉瑩(譯)(2003)。當所愛的人有憂鬱症:照顧他,也照顧好自己(原作者:L. E. Rosen,X. F. Amador)。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信昭、林維君(譯)(2005)。我的孩子得了憂鬱症:給父母、師長的實用指南(原作者:F. M. Mondimore)。心靈工坊

Van Grieken, R. A., Kirkenier, A. C., Koeter, M. W., Nabitz, U. W., & Schene, A. H. (2015). Patients’ perspective on self‐management in the recovery from depression. Health Expectations, 18(5), 1339-1348.

作者:臨床心理師  董仲薇